柳公權(778年-865年),字誠懸,京兆府華原縣(治所在今陝西省耀縣)人,唐朝官員,大書法家。柳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,但惟懸瘦筆法,自成一格;後世以「顏柳」並稱,成為歷代書法楷模,有「顏筋柳骨」之說。他的作品有玄秘塔碑、神策軍碑。
在二十九歲時,柳公權進士狀元及第。以秘書省校書郎為起家官。李聽在夏州,徵召他為掌書記。唐穆宗即位,柳公權奏事。他的書法受到穆宗青睞,穆宗說:「我於佛寺見卿筆跡,思之久矣。」即日拜右拾遺,充翰林侍書學士。歷穆宗、敬宗、文宗三朝,封河東郡公,累官至太子少師,世稱「柳少師」,卒於任上。
柳公權的書法在其生前即負盛名。當時公卿大臣家碑板,不得柳公權手筆者,人以為不孝。外夷入貢,皆別署貨貝,曰此購柳書,民間更有「柳字一字值千金」的說法。他的書法結體遒勁,而且字字嚴謹,一絲不茍。在字的特色上,初學王羲之,後師顏真卿,以瘦勁著稱,所寫楷書,體勢勁媚,骨力道健,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。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,因此,柳公權的書法有「柳體」之稱,唐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,公權答:「用筆在心,心正則筆正。」穆宗為之動容。唐文宗曾對柳公權書法,感嘆道:「鐘王(鍾繇、王羲之)復生,無以加焉!」
柳公權的楷書布局務求嚴謹,講究稜角,轉折時筆鋒瘦但線條十分剛硬,大有斬釘截鐵之態勢。此外,柳體楷書在「橫畫」的粗細輕重變化頗為強烈,如長橫畫之中間線條輕細,但尾端收筆則需重按、短橫畫的運筆則採粗短厚實,十分講究線條的變化與筆鋒應用。「平捺」中起筆「一波四過折」的書寫法也是柳體的特色。(含「平捺」的字即「辵部」字,如「道」、「遠」或「逵」等)
資料來源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F%B3%E5%85%AC%E6%AC%8A
圖片來源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F%B3%E5%85%AC%E6%AC%8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