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真卿(709年-785年),字清臣,雍州萬年縣(今陝西省西安市),祖籍琅邪郡臨沂縣(今山東省臨沂市),唐朝政治家、書法家。其楷書與歐陽詢、柳公權、趙孟頫並稱「楷書四大家」
顏真卿為琅琊顏氏後裔,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的五代孫。父顏惟貞,任太子文學。真卿少年喪父,由母親殷氏(殷踐猷之長妹)撫養長大。「少好儒學,恭孝自立。貧乏紙筆,以黃土掃墻,習學書字,攻楷書絕妙,詞翰超倫」。開元二十二年(734年)進士,充當河西隴左軍城覆屯交兵使,天寶二年(743年)前去洛陽訪張旭。歷任殿中侍御史、東都畿採訪判官,轉侍御史、武部員外郎。御史吉溫出於私怨陷害御史中丞宋渾,顏真卿敢於諍言:「奈何以一時忿,欲危宋璟後乎?」因遭到宰相楊國忠排斥,出任平原郡太守(今山東省平原縣)。顏真卿估計到安祿山有可能謀反,一方面增修城池,集訓兵士,囤積糧食,另一方面整日與賓客泛舟飲酒,以放鬆安祿山的疑心。
顏真卿出生在家學傳統的家庭,先輩中有不少古文字學家、書法家。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,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。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,後學張旭,50歲以後才形成剛勁、雄渾的顯著風格。其書品與人品頗為貼合。宋人推崇顏真卿的人品,好學顏體。在蘇軾、黃庭堅看來,顏真卿繼承了王羲之的變法精神,是唐朝書法的改革家。
正楷端莊雄偉,氣勢開張;行書遒勁有力,人稱「顏體」,與柳公權並稱「顏柳」,有「顏筋柳骨」之譽。蘇軾曾說:「詩至於杜子美,文至於韓退之,畫至於吳道子,書至於顏魯公,而古今之變,天下之能事盡矣。」著作有《自書告身》及《祭姪文稿》等。後人編有《顏魯公文集》。
顏真卿傳世的作品比較多,著名的墨跡據說有138種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A2%9C%E7%9C%9F%E5%8D%B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